文章

基于大模型的领域场景开发:从单智能体到多智能体的 React 框架设计与实现
阿里云开发者
08-04
3962 字 (约 16 分钟)
AI 评分: 93
⭐⭐⭐⭐⭐

本文深入剖析了饿了么团队在基于大模型进行领域场景开发中的实践经验。文章首先回顾了大模型工程从提示词工程到 RAG 再到流程编排的演进,并介绍了团队在该领域的现有成果。核心内容聚焦于如何设计并实现一个智能体 React 框架,特别是采用了“Planning As Tool”的决策模式,使大模型能够自主规划和调用工具,摆脱了传统 Prompt 工程的限制。文章详细阐述了该框架的技术选型(ElemMcpClient+多平台 LLM 调用客户端),并给出了选择原因。随后,深入介绍了系统架构设计,包括 Agent 分类、长期/短期记忆管理、规划过程的五个核心节点(startNode, ProcessNode, ToolManagerNode, StepNode, SendNode)以及 LLM 客户端的封装。最后,文章探讨了多智能体架构的升级方案,对比了层级指挥和自由协作两种模式,并指出了未来在上下文管理和动态压缩方面的迭代重点。整体而言,文章提供了企业级大模型应用开发的宝贵实践经验和架构思考。

软件编程中文大模型应用AgentReact模式多智能体工具调用
AI 智能体实战:100+次迭代后的意图识别提升之道
阿里云开发者
08-05
9184 字 (约 37 分钟)
AI 评分: 93
⭐⭐⭐⭐⭐

文章深入探讨了 AI 智能体在构建过程中,如何通过四阶段迭代优化意图识别和槽位抽取。从初级的提示词工程方案(方案 A)应对简单场景,到中级方案(方案 B)通过意图与槽位节点分离解决提示词膨胀问题,再到进阶方案(方案 C)引入 RAG 进行意图预泛化以提升泛化能力。最终,文章提出了高阶方案(方案 D),该方案合并了意图抽槽节点并升级了 RAG 召回能力,有效解决了多轮对话中的意图混淆和响应延迟问题。文章结合实际项目经验,详尽分析了各方案的优缺点、适用场景,并提供了量化数据对比,为 AI 开发者构建智能可靠的对话系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技术路径。

软件编程中文AI智能体意图识别槽位抽取提示词工程RAG
AI 驱动前端重构:10 天完成 3000+行复杂组件的跨端复用实践
阿里云开发者
昨天
9611 字 (约 39 分钟)
AI 评分: 93
⭐⭐⭐⭐⭐

本文深入探讨了阿里云团队在面对一个代码量庞大(超 3000 行)、平台适配分支众多且逻辑复杂的“规格面板”核心前端组件时,如何通过引入 AI 开发工具 Cursor 并结合 Claude 模型,在短短 10 天内成功完成向 ICE 架构的全面重构,实现了 Web 和 Weex 的跨端复用。文章指出,尽管 AI 工具初次生成代码存在问题,但通过建立和持续迭代详尽的编码规范、Weex 平台适配规则及完善的测试体系,AI 的效能得以充分发挥。实践证明,AI 不仅能辅助代码生成、大幅提升测试用例的生产效率(生成 600+用例),还能通过多轮对话实现“VibeCoding”式开发。作者提出“需求交付=自动维护的开发规则+详尽的技术系分文档+完善的测试用例”的新开发范式,强调大模型的概率推理特性决定了其需在明确约束和人工校验下才能高效解决复杂问题,最终实现研发效率提升 30%的显著成果。

软件编程中文前端重构AI辅助开发跨端开发ReactIce.js
AI 基础知识从 0.5 到 0.6—— Transformer 架构为何能统治 AI 领域?
阿里云开发者
08-06
11256 字 (约 46 分钟)
AI 评分: 91
⭐⭐⭐⭐⭐

本文作为 AI 基础知识系列的一部分,旨在清晰阐明 Transformer 架构超越 RNN/LSTM 等传统模型的关键技术原理。文章首先介绍了 Seq2Seq 任务及其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重要性,随后详细分析了 RNN 和 LSTM 在处理长序列依赖、梯度问题和并行计算方面的局限性。核心部分深入讲解了 Transformer 的创新之处,特别是自注意力机制(Self-Attention)的引入,以及如何通过位置编码解决序列顺序问题。文章还详细阐述了 QKV(Query、Key、Value)机制的数学原理和实际作用,并通过生动的图书馆找书比喻帮助读者理解其工作流程。最后,文章结合编码器和解码器的协作模式,展现了 Transformer 如何实现高效并行计算和强大的长距离依赖建模能力,从而解释了其在 GPT 等大模型中作为基石的地位。

软件编程中文Transformer自注意力机制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模型架构
一次缓存引发的文件系统数据不一致问题排查与深度解析
阿里云开发者
今天
16749 字 (约 67 分钟)
AI 评分: 82
⭐⭐⭐⭐

本文详细记录了阿里云自研分布式文件系统客户端 EFC 在更新缓存架构后,在 NAS 场景 CTO 测试中遇到的严重数据不一致问题。作者从最初怀疑读缓存错误,到通过 hexdump 发现数据已被写入空字符,最终将问题定位为写错误。通过深入分析日志,结合内核 pagecache 与文件系统操作(如 append write、ftruncate、fsync)的行为,揭示了由于网络慢请求导致数据版本号(dv)回退,使客户端从缓存中读取到旧的 NULL 数据,进而破坏了文件系统原有数据的复杂机制。文章不仅提供了详细的排查思路和验证过程,还额外揭秘了部分 POSIX 文件操作在内核底层的实际行为,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文件系统内部原理的深刻理解。

软件编程中文分布式文件系统缓存数据一致性故障排查Linux内核
没有更多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