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文章深入探讨了 TikTok 在全球广告市场的崛起及其独特的广告模式。首先,通过引用 WARC 和 eMarketer 等权威数据,强调了美国市场对 TikTok 的重要性及其强劲的广告收入增长潜力,即便在禁令风波下也表现出强劲韧性。接着,文章将 TikTok 的广告模式比喻为“亚马逊+谷歌+Facebook+YouTube”的结合体,详细阐述了其如何通过视频搜索、社交裂变和短链路转化等方式,实现“搜得到、看得懂、买得快”的广告效果,从而有效承接其他平台的广告预算。文章进一步提出了 TikTok 广告的“内在转化和外在溢出”价值,并通过 Fospha 的研究指出内容平台的种草价值常被传统归因模型低估。最后,文章也指出了 TikTok 广告模式的局限性,如标签精准度问题和与 Facebook 不同的营销漏斗模式,并呼吁建立穿透平台壁垒的新评估体系。
本文以两个职场故事开篇,揭示了组织中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可能导致“公地悲剧”的深层原因,指出问题并非出在人性本身,而是缺乏有效的系统性设计。作者提出解决方案应聚焦于“机制止血”和“模式造血”。“机制”是具体的规则和流程,能快速解决眼前问题,如服务费提成和 POC 资源预付池的设立;“模式”则是重构生产关系、构建自驱动生态的系统性方案,以海尔“人单合一”模式为例,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创客订单”、链群协同、用户付薪和市场化风控,将个体利益与公司目标深度绑定。文章还通过谷歌、拼多多、特斯拉等案例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理念。最终强调,产品经理作为生产关系的塑造者,应理解并驾驭系统性力量,以机制和模式来驱动组织发展,而非寄希望于人性的自觉。
本文对微信旗下的“微信问一问”产品进行了深度分析和批判性评估。文章指出,微信庞大的用户基数对内部产品而言,既是巨大的流量诱惑,也可能成为限制其独立发展的“砒霜”。“微信问一问”虽具备独立 App 的特征,却因被限制在微信内部入口深处,且与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的关注机制绑定,导致产品定位不清、用户体验不佳。作者认为,问答社区市场仍存在大量未被满足的需求,且互联网“无酬的动机”和“共享精神”为“微信问一问”提供了独特机遇。然而,该产品面临提问质量、回答者激励和流量曝光不足等核心难题。文章最终呼吁微信应像对待独立业务“腾讯元宝”一样,投入资金和精力,才能真正做好“微信问一问”。
本文围绕蒋凡主导的阿里“淘宝闪购”与美团在外卖即时零售领域的激烈竞争展开。文章开篇即指出,阿里看似要再造美团,实则意在“围魏救赵”,即通过在外卖主场牵制美团,以防其即时零售业务侵蚀电商基本盘。文章详细分析了美团闪购对传统电商的冲击,以及阿里此前在拼多多和社区团购竞争中失利的历史教训,强调了阿里此次“外线防御性进攻”的战略意义,并指出其在提效、活血、用户数据精细化和履约效率提升方面的潜在价值。然而,文章也客观指出了淘宝闪购在产品体验、用户留存和高单量可持续性方面面临的挑战,认为其“飞轮”尚未真正成立。最后,文章揭示了美团的应对策略——“精准放血计划”,通过“饱和式攻击”和“0 元自取”等大招,精准打击阿里,使其陷入进退两难的消耗战,并分析了双方在运力、系统承载力及盈利模式上可能触及的天花板。文章总结,这场对撞的真正意义在于阿里能否在补贴退去后,沉淀出自身的效率模型与生态秩序。
文章核心观点是小公司不应等待产品成熟再推广,而应让营销始终领先产品半步,即“先想怎么卖,再想怎么做”。作者指出,对于资源有限的小公司,盲目“先干了再说”的理念在当前存量市场已不适用,产品最终目的是销售,不畅销的产品是负债而非资产,因此应破除对产品自恋,将营销基因注入产品设计。文章详细阐述了如何实现营销前置:首先结合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确定产品方向;其次从产品目的(如引流、形象、炮灰款与安索夫矩阵)、竞争对手、竞争层面(功能、效率、情感)和产品五要素(功能、外观、材质、价格、性格)四个维度塑造产品;接着通过 FABE 法则强化销售话术并提炼“绝活”;最后,通过模拟销售演练发现问题,并总结可落地营销方案,最终实现营销的点线面延伸,以提升产品成功率和市场竞争力。
本文深入探讨了阿里最新发布的三款大模型(Qwen3-235B-A22B-2507、Qwen3-Coder、Qwen3-235B-A22B-Thinking-2507)在真实电商评论分析业务流程中的实际应用。作者通过将这些模型进行组合,成功自动化并优化了从原始用户评论结构化、问题归因分析到 BI 面板及辅助脚本生成的全链路流程。文章强调大模型的真正价值在于提升现有业务效率(1-N 的打磨和提效),而非仅仅创造全新功能(0-1),并通过具体的 Prompt 示例和效果展示,证明了阿里开源模型在处理高并发任务、理解复杂因果关系和自动化代码生成方面的“可用性”和“落地能力”,为技术从业者提供了实用的 AI+业务效率提升方案。
文章详细解读了小红书平台上“邪修”文化现象,指出年轻人通过微波炉炼猪油、养乐多腌叉烧、“假装自己是狗”减肥等另辟蹊径的方法,改造日常琐事,追求高效与乐趣。文章深入分析了该现象火爆的原因:一是快节奏生活下对效率的极致追求,年轻人乐于压缩生活成本换取自由;二是“邪门”创意带来的折腾快乐和成就感,以及由此形成的轻松幽默社交氛围;三是小红书作为“生活实验场”提供了包容的平台环境,鼓励用户自由分享和集体创造。文章强调,“邪修”潮流不仅是网络风潮,更是年轻人重新定义生活边界,展现独特创意和生命力的缩影。
本文深入探讨了 B 端产品满意度评估的两种主流模型:CSAT(客户满意度评分)和 PSAT(产品满意度评分)。CSAT 作为经典模型,通过 5 分制衡量用户对单次互动或流程的满意度,文章给出了两种计算方式(4-5 分占比和平均分)及各行业基准。PSAT 则由阿里集团内部提出,专注于衡量整个产品满意度,其独特之处在于将 4 分(较满意)视为“客气分”并剔除,通过“极端好评率减极端差评率”来反映更真实的产品水位。文章通过具体案例对比了 CSAT 和 PSAT 在相同数据下的不同评估结果,指出 PSAT 对 B 端产品满意度评估更为严苛。最后,文章强调 B 端产品满意度评估不仅要考虑终端用户感受,更需纳入采购、管理员、最终使用者等多角色的综合考量,以提供更全面的反馈和迭代依据。
文章详细阐述了 AI 知识库的概念、技术原理与在企业中的应用场景,并深入探讨了其能否真正实现降本提效。它指出,AI 知识库通过整合企业内外信息,运用 NLP、知识图谱等技术,在内部管理、研发支持、客服销售及决策辅助等方面具备降本增效的潜力,但其价值实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取决于数据治理、技术适配等多重因素。文章深入分析了落地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如数据治理、算法架构、安全合规与多端体验,并提出了从“小切口”试点、技术业务并行、持续优化和数据文化驱动的落地建议。整体强调 AI 知识库的价值实现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而非一劳永逸。
文章作者作为 AI 产品经理,基于 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观察,深入探讨了 AI 技术如何重塑产品设计方式。作者提出,未来的 AI 产品不再是简单的 API 调用,而是一次系统性的产品重构。文中总结了五个核心启发:从工具到智能体“同事”的转变,提示词成为新的用户界面,行业智能体更注重知识而非模型大小,开放生态是开放能力而非模型,以及记忆与信任将成为产品体验的下一个杠杆。文章通过具体案例(如阿里云、腾讯、蚂蚁集团、字节跳动、RockAI)阐释了这些观点,旨在帮助产品经理跳出表面,看到 AI 产品设计的深层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