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客
本期播客对话 Lovart 创始人陈冕,深入分析了 OpenAI Sora 发布后对 AI 行业,特别是 AI To C 应用和社交领域的深远影响。陈冕分享了 Sora 的使用体验,强调其在视频生成质量、镜头语言及社交属性(如 Remix 共创)上的创新,并预言 Sora 可能成为数十亿用户级别的虚拟社交超级应用。播客还复盘了 Lovart 在四个月内实现 20 万日活和 3000 万美元年度预测订阅收入的快速增长历程。陈冕阐述了 Lovart“创作平权”的产品定位,强调其作为 AI 设计代理辅助全民创作的价值。此外,对话涵盖了全球化创业策略、中美 AI 市场认知差异、AI 应用公司如何通过预测模型演化实现增长、以及创业者在技术加速迭代背景下保持焦虑与高频迭代组织的重要性。播客最终强调了 AI 时代 To C 市场的巨大潜力与创业公司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本期播客中,脉脉创始人兼 CEO 林凡结合《2025 年 AI 人才流动报告》数据及硅谷考察经验,对 AI 浪潮下的全球及中国人才市场进行了深入分析。节目指出,AI 发展正深刻重塑职场生态,顶尖 AI 人才价值飙升,高引用论文作者年薪可达千万级别。大厂在 AI 领域从“降本增效”转向“增本增效”,招聘规模激增,并通过调整绩效激励、降低活水门槛、优化股票激励等策略,积极吸引和保留核心人才。同时,AI 也加速了初级岗位的替代和白领工作的“零工化”趋势,预示着“人力上云”这一新型业态的到来。播客还探讨了中美 AI 人才市场的显著差异,以及清华、北邮等高校在 AI 人才培养中的领先地位。最后,林凡为个人职业发展提供了前瞻性建议,强调与 AI 协作、培养难以被 AI 替代的复杂能力,并积极追寻个人兴趣的重要性,以适应未来工作模式的深刻变革。
本期播客邀请 Pokee AI 创始人朱哲清,深度剖析了硅谷 AI 领域的人才竞争与组织变革。节目首先聚焦 Meta 近期的人才动荡,朱哲清结合其在 Meta 7 年的经验,指出公司在疫情后变得臃肿,层级增多,导致决策效率低下和内部“政治斗争”,使得新加入的顶尖 AI 人才难以适应并选择离职。他强调,顶尖 AI 人才(特别是科学家型人才)最看重的是能否成为推动 AGI 发展的核心贡献者,而非单纯的高薪。播客对比了 Meta、Google、OpenAI 和 Anthropic 等公司的组织特点和人才吸引力。OpenAI 和 Anthropic 被认为是第一梯队,因其使命驱动、创业公司优势及无限资本支持,吸引了大量顶尖人才。Google 虽为大公司,但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和面向开发者的开放策略,在 AI 热潮中重新崛起。Meta 则因内部管理问题和负面新闻,即使提供高薪也面临人才流失挑战。节目还深入探讨了 AI-Native 组织的构建。朱哲清提出,创业公司应避免重复工作,充分利用 AI 取代不必要的职位,构建中心化、扁平化的网状组织结构,利用 AI 协助优先级规划和任务派发,以适应小规模高效运作。他强调,在 AI 驱动的团队中,任务应更抽象化,成员间的信任和能力互补变得尤为重要。最后,讨论了未来 AI 人才市场可能冷却的趋势,以及过度追求短期热点对基础研究和独立思考的潜在影响。
本期播客深度访谈了知名数学家张益唐教授,他近期全职回国加入中山大学香港高等研究院。节目详细回顾了张教授独特的数学研究生涯,他长期专注于少数几个极具挑战性的数论难题,如孪生素数猜想和朗道-西格尔零点猜想,而非追求高频率的论文发表。张益唐强调了独立思考、数学直觉和不懈坚持在攻克这些百年难题中的核心作用,即使在学术生涯的低谷时期,也未曾放弃对数学的探索。他还就人工智能在数学领域的能力与局限性发表了独到见解,认为 AI 虽能促进数学发展,但无法取代人类的创造性思维和对未知世界的根本性探索,尤其在解决黎曼猜想等复杂问题上。此外,张教授分享了他选择在 70 岁高龄回国的原因,看重中国对基础科学的重视与投入,并表达了培养年轻一代数学人才的强烈意愿,强调激发兴趣和专注力是数学教育的关键。他的个人生活哲学——“自得其乐”,享受数学研究带来的纯粹乐趣,而非追逐世俗名利,为听众提供了深刻的启示。